剛剛!蘋果和寧德新能源突傳大消息!
382025-07-04 17:19:31
文丨尚揚
在市場主流觀點積極看好A股2025年表現的背景下,各大指數開年接連下挫的走勢驚呆了一眾投資者。但券商與機構投資者仍認為,經過本輪短期調整,當前不宜過於悲觀,可靜待市場磨底後的企穩。行業配置上,依舊看好紅利資產的避險邏輯與科技成長作為市場景氣行業的投資機會。
2025:保持樂觀 但不衝動
當前A股的核心矛盾由內部因素轉向海外因素,國內政策預期階段性兌現,海外方麵則麵臨關稅和再通脹的不確定性。本輪短期調整,滬指最低已接近10月以來震蕩區間的下沿,深成指、更是相繼跌破了此前低點。最新策略報告認為,在這個位置不應過於悲觀,可靜待市場磨底後企穩。一方麵,極低利率推動市場風險溢價持續上升,指數估值有支撐;另一方麵,國務院指出“對已經確定的工作能早則早、寧早勿晚”,後續增量政策具備進一步發力空間,在穩樓市、穩股市和促消費方麵有望重點發力。
頭部私募重陽投資也在其2025年投資策略報告中表示,對於2025年的投資態度是“保持樂觀,但不衝動”。樂觀的底氣是,首先,經過三年熊市,中國股票資產,特別是藍籌股調整的時間和幅度都足夠大,市場對悲觀預期進行了比較充分的定價。其次,決策層對經濟麵臨的困難認識越來越充分,政策所指和市場所需同頻共振的時間點越來越臨近。再次,中國已經是全球產業鏈最健全、唯一一個可以係統性的在科技前沿與美國競爭的經濟體。如果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中國也有望誕生可比“華麗七雄”的科技巨頭。最後,監管部門和上市公司的思路也已經轉向提供股東回報,隻要堅持這一方向,長期來看中國股市不會比歐洲和日本差。不衝動的原因則是,雖然中國股票市場調整的時間和空間都已非常充分,股東回報提升,市場的價值底非常堅實,但經濟長期積累的問題不會因為政策刺激而很快得到解決,經濟和企業盈利走出“叢林”仍需時間。
行業配置上,華福證券建議可以“紅利為盾,科技為矛”。
“當下,市場情緒較為脆弱,在春節來臨之前市場活躍度並不太高,依舊看好紅利的避險邏輯,且重點可關注央國企的投資機會。”華福證券認為。華西證券也表示,低利率和資產配置荒下,高股息板塊仍可作為壓艙石(見表1)。
看好紅利資產的避險邏輯
雖然2025年開年市場整體持續回調,但與之背離的是,近期市場仍有不少公司股價創出新高,且其中頻繁出現了紅利資產的身影。
如,自2024年8月下旬,公司股價即開啟了震蕩攀升的趨勢,目前累計漲幅已接近翻倍。且觀察發現,2025年1月3日,股價盤中一度觸及37.94元/股,創出了其自上市以來的新高點(見圖1)。
自上市以來,歐聖電氣每年年度均實施了分紅,且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中期,公司也實施了每10股派5元現金的分紅方案,公司曆年的股息率也一直在4%以上。
與此同時,認為,家電行業需求顯著改善,估值觸底反彈,板塊估值顯著修複,仍具備較高配置性價比。截至2024年3季度,整體家電板塊配置景氣度持續上行,白電板塊配置持續回暖,零部件依舊延續超配勢頭。
1月2日,盤中觸及13.77元,創出了近17年新高,其所屬高速公路板塊一直以來也都保持了高股息率的特征,公司也同樣自上市以來年度現金分紅方案從未間斷,近年的股息率均保持在5%以上(見圖2)。類似公司還有、,公司股價也相繼在1月2日創出了階段新高。
市場觀點認為,低利率環境、政策的分紅導向和保險等長期資金配置需求是近期紅利資產再次走強的重要原因。公路類公司盈利能力穩健,現金流表現優異,且每年堅持高分紅,具有很高的投資優勢。
科技、醫藥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對於科技領域,華福證券認為,2025年、2026年海內外大廠資本開支有望繼續加碼,算力將高景氣發展。AI對業績的拉動作用將繼續推動大廠提升AI發展能力、加大資本投入,此外大廠看好AI需求前景,下遊AIGC應用以及AIPC、AI手機、智能汽車等AI+硬件的需求增長也是重要驅動因素(見表2)。
AIGC應用方麵,以國內為例,2024年9月中國AI原生應用MAU超1.2億,較1月增長153%;AI硬件方麵,以AIPC為例,據Canalys預測,到2025年AIPC出貨量將超過1億台,占PC總出貨量的40%,到2028年AIPC出貨量將達到2.05億台,2024年-2028年CAGR將達44%。華福證券表示,為滿足AI發展浪潮下的算力需求,後續海內外大廠有望持續加大資本支出,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據彭博綜合預測(截至2024/12/1),2025年、2026年海外大廠資本開支同比+22.19%、+8.91%,國內大廠資本開支同比+23.76%、+4.62%,海內外總計同比+22.28%、+8.65%。光模塊、服務器、交換機等通信設備作為算力基礎設施的重要硬件,有望充分受益於AI發展浪潮。
另外,重陽投資還看好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前景(見表3)。中國利用自身工程師紅利,生物醫藥產業的生產研發能力已經趕超了國際一流醫藥工業水平。中國生物製藥行業在技術層麵已經不存在卡脖子問題,反而由於目前全球生物科技行業主要進入“排列組合”的研發階段,中國的科學家優勢更加明顯。相比1990年代日本創新藥出海時期,中國創新藥行業現在可選擇的新技術更加豐富。中國創新藥行業在2023年已經進入了海外授權爆發期,研發出受到全球認可的專利藥物隻是時間問題。此外,醫藥板塊已經連續四年下跌,均值回歸的力量也不可低估。